2011年以來,在區委、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,我局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、六中全會、中央一號文和各級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,大力發展現代農業,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,促進了我區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、農村穩定。現將2011年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::
一、農業、農村各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預測
(一)種植業
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3.37萬畝,其中糧食面積24.77萬畝,總產6.37萬噸;蔬菜面積12.06萬畝,產量23.02萬噸;水果面積10.34萬畝,產量10.87萬噸。
(二)畜牧水產業
生豬出欄45.26萬頭,存欄18.95萬頭;三鳥出欄2025萬只,存欄965萬只;淡水養殖面積5.52萬畝,水產品產量2.97萬噸。
(三)農業農村經濟情況
2011年,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繼續平穩較快發展,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8.4億元,增長6.3%,農民人均年純收入 8710元,增長12.5%。
二、主要工作完成情況
(一)扎實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。按照“生產發展、生活寬裕、鄉風文明、村容整潔、管理民主”的要求,大力實施2011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案,各街、鎮重新確定1條精品示范村和一批區級、鎮街級示范村,高標準規劃建設,完善配套設施。結合創建廣東省名鎮名村工作,打造一批具有窗口作用的示范村,點面結合,整體推進全區新農村建設水平。
(二)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。加快推進現代農業、都市農業、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建設,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。
一是切實開展清城區現代農業園區前期工作。根據2011年全區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,依托位于市區中心區域、緊鄰珠三角的優越區位,我區將創建一批現代農業園區基地,著力發展都市型、集約型和效益型農業。我局為了更好地將此項工作落實到位,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,委托清遠文杰廣告傳播有限公司和清遠宏達商業有限公司對橫荷街、東城街和石角鎮等3個規劃片區的農業用地進行控制性詳細編制,總面積24.55KM2,特邀廣東省農科院、暨南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審核評議,分別打造成為現代高新農業展示觀光園、清遠特色都市農業生態園和嶺南田園風情休閑園,并對各園區進行詳細功能劃分,確保清城區現代農業園區編制方案規劃到位。
二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。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創新,壯大規模,激發潛力。積極打造黃沙漁業基地成為省級黃顙魚良種場,組織新康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申報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,大力協助聯益畜牧水產養殖場申報廣東省現代農業園區,總投資200萬元,用于完善基礎設施,擴大生產規模。建升農特產品有限公司入選廣東省第三批重點生豬養殖場。
三是實施農業創品牌工作。組織林中寶、鳳燕、鼎福等企業參加“清遠市首屆土特產十件寶評選”活動,我區6個企業的7個產品獲得十件寶稱號。鳳中皇清遠雞(活雞)、鳳中皇清遠雞(冰鮮)以及鳳中皇清遠雞初生蛋3個類別產品,成功通過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審核,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。
(三)穩步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。大力改造中低產田,推進現代標準農田整治項目建設,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。2010/2011年度飛來峽鎮黃洞1000畝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、飛來峽鎮螺塘、坳頭2200畝基本農田整治項目飛來峽鎮高田、石頸1260畝糧食基礎能力建設項目和石角鎮回歧舟山5000畝現代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項目全部竣工,2010/2011年度橫荷街赤崗、大有村、飛來峽鎮獨樹村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1.37萬畝項目也全部完成。
(四)認真落實支農惠民政策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精神,確保各項惠民政策落實到位,補貼資金盡快兌現到農戶。發放中央良種補貼176萬元,其中水稻面積11.47萬畝,補貼資金171.99萬元;玉米面積4006.7畝,補貼資金4.01萬元。受理898個農戶或農業組織申請購置農業機械,落實中央財政補貼資金227.64萬元,省財政資金6.82萬元。發放2010年漁業船舶柴油補貼116.36萬元,珠江禁漁期漁民生活補貼21.4萬元,發放市級農業農村先進單位獎勵資金135萬元,2010年新增種養項目資金30.72萬元,新增土地流轉項目資金20.31萬元,示范村獎勵58萬元。惠農政策廣泛宣傳,深入民心,補貼發放工作做好調查核實、張榜公示等環節,做到“公開、公平、公正”,真正使廣大農民得到實惠,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。
(五)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。一是抓好動物與動物產品的檢疫工作。累計進行產地檢疫生豬24.02萬頭,牛羊0.31萬頭,生豬宰前宰后檢疫28.08萬頭,調運出境生豬檢疫12.3萬頭,家禽檢疫559.4萬只,對病害肉類2.9噸全部進行了無害化處理。二是抓好農業投入品的監管。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行動,檢查化肥、種子、農藥、飼料等經營單位493間次,檢查種植、養殖場268個,魚類種苗場8家,出動執法車輛223次,執法人員1070人次,印發資料2735份,打擊假劣農資坑農害農行為,保障我區農業生產健康發展。三是抓好農產品例行抽查檢測。對超市、批發市場及蔬菜基地抽檢樣品1215個,農藥殘留平均超標率為5.51%;配合省海洋與漁業局完成淡水魚藥物殘留2次抽檢任務,合格率100%;每月對源潭廣昌、燕橋奶牛場例行檢查未發現使用“三聚氰胺” 等違禁物品;雙匯“瘦肉精”事件以來,我區切實加大規模養豬場和屠宰場的“瘦肉精”抽檢力度,常規性開展抽檢生豬尿樣抽檢1694次,確保我區生豬質量安全。
(六)全力防控重大動、植物疫情。一是落實春、秋季重大動物防疫免疫各項工作措施,防控牲畜口蹄疫、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。以“突出強制免疫,提高免疫密度”為指導思想,共投入經費118.64萬元,畜禽應免疫率達到100%,免疫、消毒同時進行,確保免疫效果。同時,密切關注疫情動態,加強到場巡查,認真做好動物疫情排查和監測工作,建立快速反應的疫情預警機制,確保防疫人員、物資物品到位。此外,繼續做好廣州從化賽馬場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維護工作,采送120份樣品到廣州市動監所監測備案。
二是全力防控柑橘黃龍病。我區現有沙糖桔種植面積96000畝,根據調查,疑似黃龍病面積20150畝,占20%,確認黃龍病發生面積980畝,潛在發病流行趨勢極為嚴峻。我區已出臺《清城區柑桔黃龍病防控工作方案》,深入開展疫情普查,嚴格實施柑桔黃龍病病株鏟除,全力控制毒源。共舉辦柑桔黃化防控培訓班4場,培訓果農500多人次,通過專家授課和現場指導,引導果農將黃龍病的發生降到最低點。
(七)加強珠江禁漁期執法工作。今年是珠江實施禁漁制度的第一年,我局在廣泛宣傳的基礎上,加大巡查監控力度,在魚群相對集中產卵的飛來峽江段實行24小時嚴格監管,出動執法車42車次,執法快艇27艘次,執法人員114人次,警告禁漁作業7次,暫扣漁船4艘,有效維護了北江正常漁業生態活動秩序。同時,積極開展北江河增殖放流活動,投放各類魚苗111萬尾,促進北江流域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。
(八)加強黨建和隊伍建設。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,全面加強我局黨組織和干部隊伍的建設,筑牢組織保障。切實改變工作作風,重實際,求實效,經常深入基層,深入農村,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好事;堅持民主集中制,重大決策事項廣泛征求干部職工的意見,班子集體討論決定,提高科學決策水平;開展廉政風險防范管理,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,強化監督,防止腐敗現象發生;黨員干部以身作則,嚴于律己,發揚艱苦奮斗、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;推行政務公開,牢固樹立執政為民意識,明確目標,落實責任,推進我局機關效能建設。
二、主要存在問題
新時期新形勢下,對照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和群眾的期望要求,我局的工作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。一是工作作風不夠扎實,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比較少,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還不夠強;二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,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步子還不夠大,城鄉差距仍然比較明顯;三是土地流轉規模較小速度較慢,城郊型農業格局尚處在縐形,洲心、橫荷等街緊靠市區,傳統農業尤其是糧食作物種植比例依然很大;四是農業招商力度不夠大,農業龍頭企業引進慢,創建農業品牌步伐不夠快。
三、下一階段工作設想
2012年,我局將進一步解放思想,創新思維,加快我區農村改革發展步伐,釋放發展活力,繼續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,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,推動我區農業工作大發展、大提升。
1、繼續推進新農村建設。按照區委、區政府的部署,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,主要落實好以下工作:一是貫徹落實廣東省人民政府建設名鎮名村的精神,重點跟進東城街(名鎮)、東城蓮塘村、石角鎮興仁村(名村)和石角七星、鳳城沙田、橫荷車頭、源潭大龍(省級示范村)等新農村建設情況;二是規劃先行,分步實施,確保2年時間完成新定各級示范村建設任務;三是結合各級示范村實際,迅速落實區財政補貼資金,保持與牽頭區領導、區直單位及各街鎮的密切聯系,統籌解決建設中的困難;四是加強與區委督查辦的溝通聯系,定期跟蹤各街、鎮新農村示范村推進情況,查找問題,及時反饋給相關領導,并積極做好年底考核迎檢工作。
2、加快清城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。依托區位優勢,加快橫荷街、東城街和石角鎮區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,實現區域化布局、專業化生產、規模化經營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。進一步完善細化現代農業園區功能規劃,出臺園區農業招商引資政策,切實開展招商工作,盡快開工建設,力爭在全市范圍內率先一步創建一批生態型、都市型的規模農業基地。
3、防控好重大動、植物疫情。“三鳥”、生豬和沙糖桔作為我區的拳頭農畜產品,一定要牢牢堅持“防重于治”的方針,努力確保我區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、植物疫情。認真貫徹落實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責任制和應急預案,健全基層防疫網絡,穩定和充實防疫隊伍,保障防控藥物充足。同時,加大對柑桔黃龍病防控的培訓力度,堅決鏟除病株,重點推進飛來峽辦浪果場等產業調整園區建設,確保我區沙糖桔產業穩定發展,農民收入穩定增長。
4、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新突破。始終堅持將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統籌城鄉發展、發展現代農業和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,堅持龍頭企業、生產基地、合作社多元并舉,政策引導、資金扶持、技術服務多管齊下,深化加工、布局市場、擴大出口統籌發展,推動我區農業產業化再上新臺階。大力實施品牌戰略,通過強龍頭、樹品牌,加快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,再創建1-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,在有機食品、綠色食品、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再有新突破,選擇具有發展潛力的農業企業(基地)和知名品牌進行推介宣傳,將其打造成為全市農業產業化亮點,提升我區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。
5、規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。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社會長期穩定發展大局,形勢依然嚴峻,必須加快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。一是繼續加大培訓教育力度,整體提高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;二是切實提升檢測監測水平,實施農、牧、漁產品全面監管,加大對規模場、批發市場、生產基地及超市的例行抽檢力度;三是擴大農產品標識管理范圍,實現農產品質量的可追溯管理;四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,嚴查禁用農藥、獸藥、魚藥及飼料添加劑使用,從源頭上查起,發現一宗查處一宗,一查到底,絕不姑息。
6、扶持規模場做大做強。一是加強信貸支持及政府補貼利息政策;二是加大農業項目支持,積極協助規模場申報國家級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、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、廣東省重點生豬養殖場等財政扶持標準化項目,高標準規劃,統籌發展;三是嚴格實施規模場備案制度,推行標準化生產,嚴格投入品使用,發揮示范帶動作用,引導推進我區農業標準化工作。